【行知学堂】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多元课堂点亮童心成长——记院团委泾县筑梦行知学堂

时间:2025-08-05编辑:魏晓倩  预审:刁文彬审核:周倩来源:团委 点击:

近日,院团委“实践青春,知行合一”红色筑梦团队深入泾县,以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,围绕红色铸魂、非遗润心、体育强基三大主题,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行知学堂社会实践活动。“小先生”们凭借青春的力量,借助创新的教学模式与丰富的互动体验,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,让千年文明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,助力青少年茁壮成长。

红色基因“传”起来:课堂里的信仰火种

“把弘扬革命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学校教育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红色教育指明了方向。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师生深入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主题实践,并依托泾县官塘社区教学点,创新构建“红色教育三部曲”,让红色基因在课堂中得以传承。

“为人民而死,虽死犹荣”。在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石碑题词前,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师生久久驻足,凝神沉思。泛黄的文献、锈迹斑驳的武器,都化作了鲜活的教材,而叶挺《囚歌》的情景再现,更是让“铁军精神”直抵心灵深处,给师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心灵触动。

这份感悟迅速转化为教学动力。在官塘社区红色驿站内,“红色教育三部曲”开展得如火如荼。手语课上,《国家》的歌词在孩子们的指尖翩然舞动,“家是最小国”的赤子情怀悄然扎根;红歌课上,《歌唱祖国》的激昂旋律,将“越过高山”诠释为红军翻越雪山的不屈坚韧;党史课上,“小红星故事会”中,“小先生”王心悦讲述的红军长征故事,激发了小学员们强烈的好奇心。10岁的刘泽轩迫不及待地举手发问:“红军叔叔在缺粮的情况下是如何坚持下来的?”小学员们课堂上那闪烁的求知目光,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注脚。

非遗文化“活”起来:千年技艺焕发新生

“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,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指明方向。泾县行知学堂“小先生”们通过“非遗工坊探秘+童趣课堂传艺”的创新模式,将宣纸、纸翻花、漆扇及甲骨文等千年技艺,转化为青少年可触摸、可参与的文化实践,让非遗文化“活”了起来。

在宣纸文化园内,“小先生”们深入宣纸博物馆与制作工坊,通过图文展板、实物展示以及师傅现场操作演示,将宣纸制作的108道复杂工序直观地呈现在他们眼前。随后,“小先生”们在社区课堂开设宣纸理论课,运用动画短片生动讲述宣纸起源,结合历史故事与互动问答,引导小学员们亲手体验宣纸的润墨特性,让他们深切体会到“纸寿千年,墨韵万变”的深远意义。

纸翻花与漆扇课程同样亮点十足。纸翻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着历经18道工序精制而成的独特魅力。在“小先生”江启龙的悉心教导下,小学员们通过一对一学习,在指尖的轻盈翻动中,领略到了“东方魔术花”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幻之美。漆扇课上,“小先生”郑佳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,引领小学员们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,精心创作出流光溢彩、雅致非凡的扇面,每一把扇面都独一无二,彰显着孩子们的无限创意。
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甲骨文探源课程。甲骨文,这一承载着3000年前文字记忆的中华文明瑰宝,在“小先生”张子涵精心设计的“识文、赏文、创文”三维教学体系中焕发出新生。动画启智环节,甲骨文符号在趣味动画中跃然屏上,化作灵动画面,引得小学员们阵阵惊叹。“小先生”结合动画讲解字形演变,让小学员们在轻松愉快中感知古文字的魅力。手工创作环节,超轻黏土与彩笔成为小学员们“唤醒”古文字的魔法工具,他们以甲骨文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,作品充满童趣与想象力,展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承。

青年拳“动”起来:拳脚间的武德传承

“抱拳礼——预备!”在官塘社区红色驿站内,30余名青少年挺胸而立,左手覆于右拳之上,姿态中透露出庄重与敬意。这是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红色筑梦团队开设的青年拳公益课堂,“小先生”蒋艺菲正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礼仪内涵:“掌为文,拳为武,‘以文止武’是提醒自己习武先习德。”

课程设计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,基础阶段注重重复练习站姿、冲拳,进阶阶段则拆解复杂动作。13岁的张竣洋曾因发力不当,出拳“软如棉花”。“小先生”蒋艺菲蹲下身子,细心调整他的站位,并以“拳头如箭,带气而出”的生动比喻,帮助他迅速领悟技巧精髓。如今,张竣洋的冲拳已显力道,脸上洋溢着自信。“不仅要练动作,更要养品格。”蒋艺菲表示,课堂上的每一次呐喊、每一滴挥洒的汗水,都在无声地培育着青少年“强身更要强心”的坚韧精神底色。

从甲骨文到宣纸,从青年拳到红色课堂,合师青年学子在泾县的实践,正以“青春接力”的方式,让文化传承从“遥远”变得“亲近”。这场青春与传统、童真与文明的双向奔赴,在新时代的沃土上,培育着文化自信的新苗,让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,绽放出绚丽的花朵。(院团委学生记者:李雨珂、谷烁琳/文 郑佳美、倪慧娟、张子涵、黄荷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