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期,全校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依托“行知学堂”平台,以“非遗润童心,技艺传薪火”为主题,将宣纸工艺、徽派版画、中华武术、池州傩戏、皮影戏等十余项非遗项目搬进课堂,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堂、实地参观教学和开设专题工艺课程等方式,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,让“小先生”与小学员们近距离了解、学习、传承传统文化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。
非遗“菜单”丰富多元 行知学堂变身文化乐园

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文化园内,来自院团委泾县行知学堂的“小先生”们循着草木清芬来到宣纸制作工坊,书本中读到的“108道工序”,此刻化作师傅们指尖的生动实践。一丈纸,取青檀皮、浸山泉水,伐条、蒸煮、浸泡、剥皮、洗涤、碾压、捣碎、晾晒,每一道工序都是经验的拿捏,更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。来到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,经济与管理学院“小先生”谷烁琳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体验了宣纸制作的全部流程,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宣纸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。“小先生”们携工坊汲取的匠心温度,在社区课堂开设宣纸理论课,为直观展现宣纸制作工艺,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“小先生”倪慧娟借助图片视频详解108道工序——自原料采集、选料蒸煮,至竹帘抄造、晒纸砑光,小学员们在展示中目不转睛,对每道工序充满好奇。讲解宣纸性能时,“小先生”倪慧娟结合视频演示与互动提问,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宣纸独特的润墨效果,对“纸寿千年,墨韵万变”的盛誉体悟更深。
“灯影承徽韵,青衿传薪火”调研队成员、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“小先生”刘璇与陈海峰携手授课。“小先生”们讲述大刀灯源于追念唐代许远,五代成习俗,介绍其以三年生冬竹经三十余道工序制成,以及佳节舞刀队巡游的“劈、砍、转”动作与刀身忠义内涵,还提及许村小学培育传承人的故事。陈海峰展示模型,让孩子们触摸感受,指尖轻触竹制骨架的刹那,许村大刀灯的千年故事便在掌心流转,它始于对唐代忠义公的追念,五代时化作民俗的烛火,刀身青龙纹里藏着睢阳保卫战的悲壮,“忠义”二字是刻进骨血的传承。也读懂了匠人的巧思:三年生冬竹的坚韧、三十余道工序的繁复,从烛火到LED灯的演变,皆是时光与匠心的对话。
在合肥市中电八所行知学堂的投影幕布上流转着从汉代“帷中影像”到宋元市井皮影的演化轨迹,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的“小先生”们正在细致讲解驴皮、牛皮等不同材质的特性,解析镂空纹样里藏着的吉祥寓意,用“汉武帝观影思妃”“皮影随丝路传西域”的故事,让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在光影叙事中“活”起来。实操环节,小学员们将学到的文化符号融入创作,有的给武将皮影添上象征勇猛的火焰纹,有的为旦角皮影刻上寓意纯洁的莲花纹,在一笔一划、一涂一抹中,锻炼动手能力与审美搭配能力。他们主动分享自己作品里的纹样含义:“这个锯齿纹代表角色很厉害!”“我画的蓝色皮影是个正直的将军。”对传统皮影的认知在实践中悄然深化。从历史溯源到技艺实践,从文化认知到创意表达,皮影戏课程让小学员们在触摸牛皮的温润、感受刻刀的力度中亲近传统,在光影游戏里释放想象力。一笔一刀刻下的不仅是皮影纹样,更是对千年文化的感知与传承,让古老的皮影艺术在童真创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 手把手传授千年技艺

在合肥市佳源南行知学堂的课堂上,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派版画传承基地负责人、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美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郭益老师正在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位小学员,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刻板和印刷技巧,让小学员们印出独属于自己的版画作品,感受徽派版画的魅力。“有个孩子把马头墙刻成了“小房子戴帽子”,反倒有了种天真的趣味。这让我想起,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此——它不是僵化的规矩,而是能包容童心的土壤。当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炫耀时,我知道,那些关于徽州的故事、关于匠心的坚持,已经悄悄钻进了他们心里。这样的课堂,是孩子们的收获,更是我的成长。”在分享时,她说道。
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,被誉为“戏曲活化石”,承载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数学与统计学院池州金山行知学堂与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携手合作,以“解码池州・行走的文化地图——秀山门博物馆带你巡讲池州古今”为主题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行走的课堂”。在课堂上,池州市秀山博物馆副馆长、池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青林讲师为小学员们介绍了池州的山水、历史文化以及被誉为“戏剧活化石”的池州傩、京剧鼻祖“青阳腔”、东至花灯舞以及九华山庙会等非遗文化。紧接着,进一步深入讲解了池州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傩面具,详细阐述了傩面具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,“贵池傩”面具具有独特的动态效果,能够眨眼和动嘴,这些面具由匠人选用枫木精心雕刻,再涂以蛋清上色,存放百年仍不裂损。小学员赵欣然在课后激动地说道:“今天的傩戏小课堂太有趣啦!老师说池州傩戏是‘戏曲活化石’,2006年就成了国家级非遗。我最感兴趣的是会眨眼动嘴的傩面具,用枫木雕刻,涂了蛋清能存一百年,简直是‘会说话的木头’!”
清晨,皖南紫砂雕塑的非遗传承人林老师逆着阳光,携着一箱紫砂泥与工具,走进院团委广德行知学堂。首先是材料的准备阶段,林老师为小学员们分发制作工具,“小先生”向小学员们分发紫砂泥,小学员们清理桌面为制作留足空间。一切准备就绪,林老师便开始了制作紫砂泥雕塑的教学。“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紫砂花篮,一底一泥条,底不大不小,不薄不厚,泥条要搓得光滑均匀,完成花篮的关键就在这小小泥条上”,林老师边说边分离出一小团泥球,在其灵活的手部动作下,变成了一条光滑的泥条。当指尖轻触紫砂泥的温润肌理,小朋友们的思路逐渐清晰,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紫砂花篮。在林老师和“小先生”的热情指导下,花篮被小学员们的创造力编织成形,渐渐被想象填满,赋予生命。
从体验到热爱 青春力量助力传承

美术与设计学院马鞍山市含山熙童行知学堂的“小先生”们在指导教师带领下,拜访了85岁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洪诗成先生,通过访谈采风、技艺研习等方式,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。洪老现场给大家展示了《八仙过海》《贵妃醉酒》等百余幅剪纸精品,以及构思精巧的走马灯装置,令“小先生”们赞叹不已。“这些作品融合了徽派建筑元素和水乡生活意象。传统手艺要扎根土地,才能剪出时代新意。”洪老指着《巢湖春晓》介绍道。洪老系统讲解了折纸定位、图案勾勒、阴阳刻法等核心技法,团队成员跟随大师体验创作,从简单的双喜纹样到复杂的生肖造型,在反复实践中感悟“刀随心动”的工艺精髓。
在江苏省无锡市合一行知学堂内,曾获长三角舞龙舞狮锦标赛二等奖的体育科学学院“小先生”王帅,以制作的示范狮头为媒,引导孩子们学习基础的舞动姿态与节奏。课堂瞬间变成了小小的“狮场”,他先示范腾跃、摇头、摆尾的标准动作,每一个姿态都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。小学员们穿上色彩鲜艳的狮头道具,跟着他一招一式认真学习。在一次次的配合中,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肢体协调性,更在专业指导下深刻体会到舞狮文化中蕴含的驱邪纳福、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。学堂以“剪、塑、绘、舞”为脉络,活动巧妙串联起静态剪纸与动态舞狮两大非遗技艺。孩子们在锻炼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,更在沉浸式体验中,于童手塑瑞狮、彩翼翩然间,为传统的非遗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。
在安徽省少先队实践营专项团队——六安市霍邱行知学堂的课堂上,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和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“小先生”们正带领小学员们体验非遗漆扇的制作。“漆扇是传统工艺与艺术的结合,”老师一边讲解,一边示范。孩子们围坐一圈,眼中满是期待与好奇。用丙烯染料调色,轻轻滴入水中,色彩在水面晕染开来。孩子们用竹签拨动染料,形成流动的纹路,再将团扇缓缓浸入、提起,瞬间,扇面便晕染出独一无二的图案——或如烟雨朦胧,或似晚霞绚烂。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,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,每一把都承载着他们的创意与快乐。这一刻,非遗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。
此外,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利辛党员行知学堂开展“师生一同绘漆扇,手摹心传韵更生”实践活动、文学院锦绣方兴社区行知学堂开展“童趣剪纸,非遗传承”实践活动、美术与设计学院蚌埠万达社区行知学堂开展“染韵药香 非遗礼赞”扎染教学课程等“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”主题实践活动。
在“行知学堂”的方寸之间,非遗与青春碰撞出奇妙的火花。这场暑期里的文化之约,不仅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机,更在合师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,让文化自信的根脉深深扎根。(院团委:钟树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