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不仅是留守老人和外出务工家长的牵挂,也是乡村治理的难题,为有效破解留守儿童“看护难”问题,这个暑期,院团委涡阳县行知学堂的小先生们,再次来到涡阳县刘竹、徐郢两所希望小学,以“守护儿童纯真,助力梦想成真”为主题,精心设计了涵盖学业辅导、兴趣培养、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的课程,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一个丰富多彩、充实有意义的暑期生活,用爱守护希望,让童心不再留守。
植红色基因,以赤诚之心承家国大义
在赓续红色血脉、熔铸家国情怀的庄严课堂里,学堂精心策划并隆重推出“做堂堂正正中国人”精神塑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历史回响学习活动。小先生们以饱含深情的讲述钩沉峥嵘往事,借撼人心魄的影像再现铁血烽烟,更以启智润心的互动点燃思辨火花,将那段用血与火淬炼的民族魂、那曲以不屈谱写的正气歌,磅礴而深沉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。少年们凝神谛听,眼眸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;静默思索,心田里激荡着对先烈的追缅。这远非寻常的知识传授,而是一次涤荡灵魂的精神朝圣之旅。其深意,在于将爱国的赤诚火种深植稚嫩心田,引领他们铭记苦难辉煌,汲取奋进伟力,自觉将个人志向汇入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,从小砥砺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担当,铸就新时代中国少年的精神脊梁。

执笔墨丹青,以传统之韵绘民族风华
教室里墨香与彩笔的气息交织,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课正温情上演。案前,孩子们握起毛笔,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提重按,一撇如利剑出鞘,一捺似山峦沉稳,简单的笔画里藏着对汉字的敬畏。另一侧的桌前,56个民族的绘画单静静铺开。孩子们执笔蘸取五彩颜料,为身着各异服饰的人物涂色:给苗族姑娘的银饰添上亮白,为藏族同胞的藏袍染上绛红,给傣族少年的筒裙抹上葱绿……笔尖游走间,服饰上的花纹渐显灵动,民族风情在色彩中悄然绽放。墨色与斑斓相映,文化的种子正悄悄在孩子们心间扎根。

弄彩泥素笔,以童趣之巧展纯真创意
活动室里,彩泥的味道漫溢开来。孩子们围坐桌前,手中的粘土在指尖揉捻塑形,小章鱼的圆润身体渐显雏形。在老师的引导下,他们专注地为章鱼“梳妆”:有的捏出星星贴纸般的圆点缀满触手,有的用彩泥搓成细条缠绕出螺旋花纹,还有人别出心裁地给章鱼安上蝴蝶结发饰、迷你眼镜。隔壁桌前,表情包简笔画正热闹上演。孩子们用夸张的线条勾勒大笑的嘴巴、流泪的眼眶,将情绪藏进歪扭的图案里。粘土章鱼的灵动与画纸上的喜怒哀乐相映,指尖的创意与笔端的释放,悄悄抚平了心头的褶皱,活动室里满是轻松的笑语。
展少年风采,以昂扬之姿颂时代新声
结业汇演的聚光灯下,青春的旋律正热烈流淌。孩子们的身影在舞台上跃动:歌声清亮如溪,舞蹈轻盈似蝶,手语表演的指尖流转着无声的温情,将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。当熟悉的前奏响起,两地学员的压轴演唱撞出动人火花——一方以《我会等》唱出对重逢的期盼,稚嫩嗓音里藏着坚定;另一方用《再见》轻诉离别,旋律中裹着对师长的不舍。两种情愫在表演舞台上交织,台下的掌声与眼角的湿润相映,将这场青春礼赞推向高潮。曲终人未散,少年们眼中的光,是对过往的铭记,更是对前路的向往。

暮色漫过教室窗棂,合师社服学子收拾教具的身影与孩子们挥别的笑脸重叠。这场夏日的教育之约,恰是陶行知先生“生活即教育”理念的生动注脚——在田埂边识五谷,于星空下探宇宙,用乡土间的点滴滋养童心。黑板上未擦尽的粉笔字、墙角堆着的手工材料,都成了“教学做合一”的见证。当最后一声“老师再见”消散在晚风里,播下的教育种子已悄悄扎根。正如先生所言,教育的真谛从不在庙堂高处,而在贴近土地的掌心,在与生命共振的每一个瞬间。(院团委学生记者 张咪朵 孙千雅/文)